转运公司 https://www.toutiao.com/i7100886407266451972/ “这才是程序员该有的样子!” “楼主真的太强了,技术拯救世界” “与他相比,我感觉自己写的代码毫无意义。。。” 这几条网友评论,出自程序员的聚集地——V2EX论坛中的一个帖子。 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些留言,可能觉得他们未免有点中二,但对于那些曾被帖子拯救过的人和家庭来说,这样的评价,名副其实。 因为帖子的作用是:检测乳腺癌。 2018年,一位名叫coolwulf的楼主开了个帖子,说自己做了一个网站。 用户只要上传自己的X光影像图片,就能让AI为自己快速诊断乳腺癌病情,肿瘤识别的准确率,也已经达到90%。 简单来说,就是让人工智能帮你“看片子”,准确率还几近媲美专业医生,并且完全免费。 众所周知,乳腺癌治愈率虽高,但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,所以很容易错过最佳治愈时机,往往发现时就已是晚期。 但,一个靠谱的肿瘤检测AI,却可以让大量无法及时就医的病人,提早得知病情。 即便最后需要医生确诊,但在很多医疗资源紧张的地区,这已经弥足珍贵。 同时,乳腺癌发病率也是所有癌症中最高的▼ 评论区里,有人正在等待医生的检测结果,焦急难耐; 也有网友家人罹患乳腺癌,对此充满了未知和恐惧。 而coolwulf的项目,让他们看到了希望。 随之而来的,当然还有大伙对项目和coolwulf本人的好奇。 AI检测乳腺癌,靠谱么?巨量的临床数据和硬件算力,又从何而来? 更重要的是,这位愿意将其免费开放的超级大神,究竟是谁? 对于许多问题,coolwulf本人并没有一一回复。 甚至很快便事了拂衣去,深藏功与名,很少再出现了。 谁知,就在2022年,他英雄归来,还带来了更重磅的「脑癌项目」,而且神秘依旧。 为了拨开coolwulf身上的迷雾,差评君联系到了远在美国中部的他。 经过几轮采访后,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coolwulf的故事—— coolwulf,原名姜浩。 学生时代,分别于南京大学物理系、密歇根大学核工程和放射科学系,攻读本科和博士学位。 他评价自己的职业生涯,言简意赅:“虽然主业是影像医学,但业余时间也是个做做开源项目的程序员”。 coolwulf姜浩(右一)▼ 如果罗列一下他本人的履历,甚至会让人怀疑,他是不是有什么超能力。 coolwulf的父母并不是医疗从业者,但从小就培养起了他对编程的兴趣。 所以,coolwulf在学业闲暇时,就爱写点代码。 在那个还没有GitHub的年代,他常常会把自己的项目放在sourceforge这种老牌程序员社区。 他曾在2001年左右,加入了一个叫MozillaFoundation的开源项目中。 这个组当时有两个初始项目,其中一个是他贡献代码的K-Meleon(一款浏览器,早年在国内还挺火的)。 而另一个项目,代号Pheonix,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火狐浏览器前身。 还因为这事,他十几年前就被媒体采访过。 coolwulf在2009年也写过一个网站,能帮大伙低价订到酒店。 在北美的留学生,应该有不少人用过。 而这些,都只是他业余时间,兴趣使然搞出来的。 完成影像医疗的学业后,他接连在布鲁克、西门子担任研发总监,指导影像领域的产品开发。 没过几年,又和现德克萨斯西南医学中心的终身教授——卢卫国,创立了两家针对放疗市场的软件公司,开始从事癌症放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研发。 总之,纵观coolwulf这大半生,应该就是我们口中的“学神”,没跑了。 PS:老哥不仅学业副业两开花,在南大时候,还是篮球队的主力控球后卫。 coolwulf领导开发的布鲁克PhotonIII▼ 可能,他继续这样发展下去,会成为一个距离我们很遥远的科研企业家。 但下面这件事,既是coolwulf人生的转折点,也是将他与万千家庭、生命距离拉近的起始点。 他年仅34岁的南京大学校友,由于错过了乳腺癌最佳治疗期,不幸离世,只留下一个4岁的儿子。 在亲眼目睹了生死,以及被病痛摧毁的家庭后,coolwulf惋惜不已。 同时,他也了解到,不少乳腺癌患者往往都缺乏检测途径,很容易耽误就诊。 校友家庭旧照▼ 于是coolwulf诞生了用AI来检测X光片的想法,他也刚好有对口的专业经验。 不过,想做一个能准确检测肿瘤的AI可不是件容易事。 coolwulf先在佛罗里达大学的官网下载了DDSM、MIAS数据集。但由于数据年代久远,影像资料还都是胶片翻拍的,所以又专门写了个程序,把所有信息转为可用形态。 然后,他为了取得巴塞罗那大学的非公开资源——乳腺癌数据集,还特地写了封邮件求得许可。 这期间,也要持续阅读大量的文献,撰写对应的模型代码。 当时coolwulf发送的请求邮件▼ 然而这还不够,要正式训练这个模型,往往需要非常高的硬件算力。 所以,他又自掏腰包,在本地搭建了一个—— 50张NvidiaGTX1080Ti组成的GPU运算集。 要说这50张显卡,也属实来之不易。因为,买的过程中得和矿商黄牛斗智斗勇。 coolwulf当时是找来朋友,用了很多张信用卡,不停在网站蹲点刷新,才搞到手。 事情到这儿,终于算是完成了网站的前期准备。 是的,除了游戏和挖矿,显卡还有更多用途▼ 这个免费的AI检测乳腺癌网站,coolwulf前后大概花了三个月的业余时间,忙得时候直接睡在办公室,最后终于在2018年上线。 他和差评君说,由于后台不保存数据,所以并不清楚具体有多少人使用过。 但在那段时间,他收到了很多患者的感谢邮件,不少都来自国人。 而且,用户真的用网站检查出了肿瘤,尤其对于医疗资源紧张地区的人们,相当于从死神手里抢下时间。 第一位哥们照片搞错了,重新检测后发现了肿瘤▼ 几年前,相关技术还尚未普及,所以coolwulf的项目算是个启蒙。 网站也因此获得了业内的广泛关注,期间不乏复旦大学外科等国内外医疗机构,用邮件的方式向他表达感谢,并愿意提供资金、技术支持。 毕竟,整件事coolwulf都是自费,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。 复旦大学癌症中心发来的邮件▼ 至于为什么不将网站商用、收点钱,这个问题差评君也问了。 coolwulf的回答语气淡然,却不置可否: “癌症病人以及他们的家庭,承受了太多,相信每个人都想帮助他们,而我刚好有这个能力” 就这样,他谢过了许多人的经济援助,仅凭一己之力包揽所有。 除了网站,当时还有个桌面版的检测软件▼ 时间到了2021年,对coolwulf来说,也迎来了人生第二个关键的转折点。 他同事的表哥身患脑肿瘤,情况不太乐观,并采用了「全脑放疗」进行治疗。 不幸的是,这位患者在全脑放疗几个月后,脑肿瘤再次复发,但此时已没有任何治疗手段,只能等待死亡降临。 全脑放疗,是一种通过放射线,对患者脑肿瘤进行大范围消杀的疗法,不仅会消除癌细胞,连正常脑细胞也会造成伤害,以此减少病灶发生。用不太严谨的话说,全脑放疗,更像是一种“无差别攻击”。因此,考虑到脑部的耐受度,全脑放疗通常只能做一次。 经过此事后,彻底改变了coolwulf的看法,并决定突破一个业内难题—— 不再让AI停留在检测阶段,而是真正投入实际治疗。 要知道,全脑放疗是如今最普遍的脑肿瘤治疗方案。在美国,每年就有20万人接受全脑放疗。 那么,是不是多肿瘤脑癌患者,就一定要铤而走险,选择全脑放疗呢? 其实也不尽然,因为还有另一种的疗法——立体定向放疗。 与全脑放疗的大范围照射相比,立体定向放疗的射线更集中,可以在不伤及正常组织的情况下,精准切除病变组织。像我们熟悉的伽马刀,就是立体定向放疗的一种。 这种疗法副作用低,对患者的伤害也更小,并可以多次使用。 在学术界也基本统一认为,立体定向放疗能提供给患者更好的生活质量,同时,疗效也更为显著。 唯一的问题就是,立体定向放疗,会导致医疗资源变得更加紧俏。 因为一旦采用这种方案,肿瘤医生就要精确勾画,标注每一个肿瘤;物理师也得对每一个肿瘤,做精确的治疗计划,救治一位患者将耗费大量时间。 所以,在病人肿瘤数量过多时,医生几乎都倾向于选择全脑放疗,而不是立体定向放疗。 但AI影像技术,兴许就可以用来分担医生的工作量。 于是,为了让更多脑癌患者都能用上立体定向放疗,coolwulf又一次投入研发。 只是这次面临的问题,显然更具挑战性,再不是仅凭他一人就能做到的。 所以他找到了美国西南医学中心、斯坦福大学,寻求合作。 在众人的帮助和努力下,终于在不久前开发出了以下三种AI模型: 自动勾画/标记脑转移瘤病灶的模型; 基于SVM-放射组学,能快速减少假阳性的模型; 基于优化辐射剂量图,能快速分割多个病灶到不同治疗疗程的模型。 三种模型相辅相成,对应到医生的工作流程中,能大幅减少使用立体定向放疗时的工作量。 这个项目,目前已经在2022年AAPM春季临床会议上发表,再一次取得了业内的广泛认可。 coolwulf与合作学者们,也正在加快步伐,试图让整个立体定向放疗社区都能投入使用。 而在采访中,coolwulf多次提到,能有今天这个成果,绝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。 他希望,差评君能把合作者的名单都公布出来,因为这里的每个人,都是默默和癌症战斗的英雄。 近些年的癌症死亡率,相比于30年前,已经下降了30%。 照这么发展下去,也许未来的某一天,癌症将不再是绝症。 但这并不是件船头桥头自然直的事,而是有无数个像coolwulf他们这样的人,在深渊中挑灯前行。 文章最后,就借用Reddit下一位国外网友的评论,用作结尾吧: “不是所有英雄,都披着披风”。 ![]() |